銳評
要聞
視聽
圖說
熱線
部門
商城
縣域
讀報

您的位置:首頁>要聞 > 山東 >

山東新泰:一株紅薯苗“拖出”4億元產業鏈

來源: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 2023-04-20 19:10:34
A+A-
分享

  一排排培養架,一個個培養瓶……在山東新泰市禹村鎮山東建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(下稱建鑫農業)組培實驗室里,瓶瓶罐罐里裝滿了紅薯幼苗。“這些都是用組培方式生產的脫毒紅薯苗,不但降低了成本還避免了病毒的傳播。”該公司董事長左臣明介紹說,該紅薯苗的年產量在1—3億株,訂單供不應求,現在每天發出100—200萬株。

  和普通苗相比,脫毒苗不但能讓農戶增產三成左右,還耐儲存。“原來的紅薯時間一長就爛掉了,就是因為感染了病毒。而脫毒苗就不會,10月份出的紅薯存到來年3月都沒事。”左臣明說,他們紅薯的相關產品的研發取得國家專利的就有7項。

  除了生產脫毒薯苗、培育新品種,從去年開始,建鑫農業的產品結構又出現了新變化。他們把紅薯葉、紅薯梗進行篩選、腌制、烘干以后,出口國外。今年,他們與日本客商簽訂了3500噸的訂單。

  “以前僅是提供原材料,我們現在準備建加工廠,爭取把更多的利潤留在國內。”據左臣明介紹,紅薯一年可采莖尖3次、采梗兩次,每斤的收購價都在1元以上,一畝地可多收入4000多元。

  在新泰,越來越多的農戶因薯而富。小協鎮陳角峪村種植戶柏恩瑞去年種了近200多畝有機紅薯,主要通過網上銷售,每斤3.5元,總收入達30多萬元。

  為儲存紅薯,翟鎮黃泥莊村專門建起地窖。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王濤介紹,“地窖可以存儲60多萬斤地瓜,春節時投放市場,一斤多賣了1塊多錢。”

  近年來,新泰市把紅薯產業作為優化種植結構、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和途徑,在種苗培育、脫毒快繁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,逐漸形成育苗、種植、深加工全產業發展體系,把小紅薯做成大產業。目前,全市紅薯種植總面積達9萬畝,涉及瓜農2萬余戶,直接經濟收入4.3億多元,人均增收達2萬多元?! ?/p>

  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

【編輯:蘇永樂】
相關推薦


網友評論
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版權聲明 | 聯系我們 |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

聊城新聞網 2006-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/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魯)字第720號
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8663509279 舉報郵箱:lcxw@lcxw.cn

亚洲欧美日韩一区_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_欧欧美zozo人禽交_亚洲一级无码一区二区